住宅
住辦
店面
辦公
土地
廠房
車位

 

台灣的投資環境經常被工商團體批評,其中一項主要問題就是「缺地」。儘管政府提出新增工業區的計劃,但卻遭到民間團體反駁,指出有大量閒置工業區未被使用。這種情況揭示了台灣產業用地的問題:一方面被囤積炒作,另一方面被住商占用,部分工廠甚至轉向農地,導致農工爭地問題。

 

阻止囤地與新增工業區的合理性

政府應該如何阻止囤地行為?新增多少工業區才合理?工業土地是否應全面清查盤點,以更完整地呈現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?本文來釐清工業土地的真相。

 

工業區管理的多元供給

台灣的工業區有多元供給來源。除了工業局管理的工業區,還有經濟部的加工出口區、科技部的科學園區、農委會的農業生技園區、環保署的環保科技園區等。各部會管理的工業區使用率高低不一,工業局所管理的工業區使用率超過95%,而閒置工業區主要分布於其他部會管理的工業區。

 

閒置工業區的現狀

根據工業局2014年底的跨部會彙整,台灣閒置工業區面積達812公頃(2017年7月減少至747公頃),「閒置」定義為超過兩年未使用。除此之外,還存在工業區誤用、錯用等狀況,有些工業區土地被挪作住宅用,即所謂的「工業宅」,或變更為住商用地。

 

新工業區政策:只租不售

工業區土地被囤積炒作,導致真正有需求的企業無法獲得土地。從2015年起,經濟部要求工業區土地出售時附加強制買回條款,未在兩年內取得使用執照的土地將被強制買回且不退還保證金。此措施已有效減少囤地現象。

 

產創條例修法的挑戰

針對現有的閒置工業區,由於許多土地已私有化,政府只能通過增加地價稅等方式增加持有成本。經濟部曾於今年二月提出產創條例修法,建議允許政府編列預算買回閒置土地,但此舉涉及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,需更加慎重。

 

工業土地的總量規劃

根據經濟成長率與國內資源限制,經濟部預測2012至2020年產業用地需求需增加2,211公頃。各縣市應依據產業發展願景,規劃出適合發展的產業區塊。

 

農工不爭地的未來

農地工廠問題是另一大挑戰,工業局支持農委會推動的即報即拆政策,以遏制新建農地工廠的趨勢。未來,國土計畫將分為四種區域,農業在農業發展區,工業在城鄉發展區,跨區變更將變得困難,有望解決農工爭地的問題。

文章出處:陳文姿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