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工業廠房廠址是一項涉及政治、經濟和技術的綜合性工作。必須貫徹國家建設的各項方針政策,進行多方案比較論證,選出投資省、建設快、運營費低,且具有最佳經濟效益、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廠址。下面將帶領大家了解工業廠房選址的基本原則。
行政區域政策的重要性
廠房所處行政區域的政策對於選址來講是首要的,需要了解相關政策信息,例如稅收政策、入駐條件、污染等級等。特別是外資企業,必須先與當地的工商、稅務、外資管理機關了解當地的產業政策和優惠政策,避免因與當地政策衝突而使投資計劃遇到障礙。
地理位置的影響
原料、燃料及產品銷售
- 廠址應接近原料廠地及產品銷售地區,運輸方便。
- 燃料質量需符合要求,保證供應。
用地面積
- 廠區用地面積應滿足生產工藝和運輸要求,並預留擴建用地。
- 有廢料、廢渣的工廠,堆存廢料、廢渣所需面積應滿足工廠服務年限的要求。
- 居住用地應根據工廠規模及定員,按國家、省、市規定計算所需面積。
- 施工用地應根據工廠建設規模、施工人數、臨建安排等因素考慮。
外形與地形
- 廠區外形應儘可能簡單,如矩形場地長寬比一般控制在1:1.5之內。
- 地形應有利於車間布置、運輸聯繫及場地排水;自然地形坡度不大於50度,丘陵坡地不大於40度,山區建廠不超過60度為宜。
氣象
- 考慮高溫、高濕、雲霧、風沙和雷擊地區對生產的不良影響。
- 考慮冰凍線對建築物基礎和地下管線敷設的影響。
水文地質
- 地下水位應低於地下室和地下構築物的深度;地下水對建築基礎無侵蝕性。
- 了解蓄水層水量。
工程地質
- 應避開發震斷層和基本烈度高於九度的地震區,泥石流、滑坡、流沙、溶洞等危害地段,以及地質惡劣區。
- 避開有開採價值的礦藏區、採空區,以及古井、古墓、坑穴密集地區。
- 場地地基承載力一般應不低於0.1。
根據企業特徵選址
不同類型的企業有不同的選址側重點。需要考慮原材料供應、運價高低、是否能招到所需的技術工人或重體力勞動者、市場銷售是否有利等因素。例如,勞動密集型企業可以選擇鄉鎮或郊區,而綠色環保產業則需要選擇允許低能耗產業入駐的區域。